提案选登

当前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关于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10-16

    区划调整以来,随着环巢湖旅游的加速推进,我市旅游优势逐步显现。发展旅游可以带动经济、促进消费、优化环境,可以促进对外信息交流、推动跨区域文化融合、提升我市软实力。鉴于发展旅游产业的多方面意义,建议我市在相继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文化强市”战略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旅游名市”战略,形成“全市支持旅游,全社会关注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的氛围,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度假基地,加速推动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
    一、理由
    1
、实施“旅游名市”战略是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客观需要。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均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国家战略定位,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旅游业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合肥打造长三角旅游的后花园,乃至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恰逢其时。
    2
、实施“旅游名市”战略是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大湖名城”必然路径。区划调整使合肥与巢湖实现“城湖共生”。无论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矿产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编制完成的《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描绘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宏伟蓝本。实施“旅游名市”战略,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环巢湖生态保护,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弘扬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影响力,成为“大湖名城”建设的加速器。
    3
、实施“旅游名市”战略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区划调整以后,我市旅游资源得到新的整合,旅游业发展明显提速。去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82.85亿元,增幅55%;国内旅游收入368.85亿元,增幅55.6%;国内游客4458.9万人次,增幅67%;入境游客35.5万人次,增幅46%。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稳居全省第一,增幅连续多年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呈现“总量领先全省、增速领跑中部”的加速发展态势。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是环湖公路将全线贯通,环巢湖旅游将迎来新的高峰;二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即将投入使用,合肥至北京高铁开通,形成了合肥至长三角、环渤海以及华中地区的高铁交通圈,进一步增强了旅游可进入性和便捷性;三是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重大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吸引力与日俱增。加之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趋旺的宏观大势影响,我市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4
、实施“旅游名市”战略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截止今年九月我市三次产业结构4:58.6:37.4 ,而武汉20123月底三次产业结构为1.8:47.4:50.8,福州201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为8.7:46.5:44.8。我市三产比重与中部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明显偏低。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附加值高。据统计,以门票计算的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财政增收3.2元、GDP增加17.1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促进信息、资金、技术跨区域、跨行业间的流动,为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生产要素和旺盛的需求活力,有效推动工业、农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改善。
二、问题
区划调整以来,我市旅游业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发展不强、发展不够、发展不足仍然是目前旅游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不够高;旅游企业不强,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旅游产业链不健全,旅游六要素“购”和“娱”还是薄弱环节,特色旅游商品依然没有仔细挖掘整理,传统旅游商品目前档次不佳。
2
、缺乏旅游大项目支撑。近年来,我市相继建设了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一批大的旅游项目。但总体上看,大项目偏少。比如环巢湖周边地区,缺少集养生保健、休闲度假和水上运动于一体的旅游度假项目;半汤、汤池温泉开发档次不够高,尚未引进有资金实力、有经营业绩的国内外旅游大企业。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观光型为主,度假产品、专项产品不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
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全市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还不够健全,少数景区可进入性较差。巢湖旅游目前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旅游码头建设进展缓慢,水上游迟迟难以开展,旅游观光巴士目前遇冷。此外,停车场不足、公厕不足、购物休闲餐饮数量不足、档次不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旅游环境不佳,有些旅游景点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建议
1
、争取将巢湖旅游纳入全省旅游战略,把巢湖打造成江淮旅游明珠。鉴于巢湖旅游的巨大潜力,在带动皖中,辐射皖北,均衡全省旅游发展将发挥的重要作用,建议将环巢湖旅游作为重要节点纳入全省旅游战略,赋予“两山一湖”以新的内涵。  新“两山一湖”战略概念为:以黄山为核心,黄山市和宣城市的部分县的区域,包括黄山自然风光、徽州人文生态旅游、太平湖旅游度假区;以九华山为核心,包括九华山、天柱山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池州生态旅游和康体养生、马芜铜宜皖江文化旅游区域;以巢湖为核心,合肥经济圈区域,包括大湖观光和水上运动休闲、温泉度假、巢湖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
2
、构建“一湖双城”‘’、“两山两泉” 新布局,把合肥打造成全国“温泉之都”、著名的休闲观光胜地。 “双城”为 古庐州、古巢州双城风貌。隋唐两宋之庐州、巢州,地连体,湖同怀,自古流传着“陷巢州,涨庐州”的民间传说。建议围绕环巢湖旅游,深度挖掘双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依托北岸、西岸的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打造旅游服务中心;“两山两泉”为四顶山滨湖旅游休闲度假、冶父山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半汤和汤池温泉度假。四顶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目前已编制《四顶山滨湖旅游区总体规划》,建议尽快实施,力争建成国内重要的滨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冶父山是国家AAA级森林公园,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其佛教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而在国内、省内,甚至合肥市内却鲜有人知、知名度不高。建议将冶父山旅游作为环巢湖旅游整体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进行打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半汤和汤池配套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温泉之都”、著名的休闲观光胜地。
3
、树立“大旅游”意识,引导全产业与旅游融合。重点做好以巢湖综合治理为依托的巢湖生态旅游,以三国文化、淮军文化,以及地方名人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以农业生态产业园、种养殖基地为依托的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锦邦化工和合钢工业遗址为依托的工业旅游,以中科大、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科学城为依托的科教旅游。比如,合肥科教特色和优势,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空调、第一辆卫星汽车、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世界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还有超导托卡马克、国家重点火灾实验室等,建议利用这些中国第一和中国唯一,建立合肥科技创新博物馆,发展科教旅游,可以增加合肥科学城的吸引力。
4
、打造旅游集散地,借力壮大旅游产业。在加速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同时,积极利用周边丰富旅游资源,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佛教名山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滁州琅琊山、大别山红色旅游、皖南徽文化旅游等,共同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通过合作逐步消除区域间的政策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服务障碍,实现资源互享,促进客源互送,促进政府、企业、社团和民间旅游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加快与中部省份和长三角地区旅游对接,充分发挥合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打造全省乃至泛长三角及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
5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一是扩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旅游投资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那些带动性强的旅游投资项目、旅游产品进行贴息、补助、奖励等,引导产业的发展;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以参股、控股、联合等形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过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景区经营方式;三是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交通、农村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及环保治理、生态建设等专项资金,更多地带动旅游业的投入。四是实行灵活的用地政策。探索在落实资源保护和集约用地两个最严格制度前提下,建立旅游用地开发利用和调控的新机制,突破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用地瓶颈。
6
、建议设立旅游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杭州、贵阳、黄山、池州等旅游城市都设立了旅游委员,去年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市发展旅游委员会,并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为促进旅游业全方位发展,建议市政府设立旅游委员会,推动并实现工作机制的转变,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功能。实现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部门优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所属地区和单位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旅游中介组织的作用。
7
、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增强合肥旅游吸引力。一是通过“化无为有”“化虚为实”等多种方式,加强旅游策划和旅游项目包装,开发旅游商品;二是强化旅游营销扩大影响。利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营销宣传。通过摄影比赛、微博秀、微电影比赛、作家采风等方式加大对巢湖自然人文风光的宣传;三是继续办好巢湖国际旅游节。通过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合肥旅游知名度,打造合肥旅游品牌。
8
、改善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抓好旅游功能丰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构建智能化的全市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围绕旅游信息整合与应用、协同办公、行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实行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开展游客回访、游客满意度测评等活动,切实强化对星级宾馆、旅行社、旅游定点饭店的监督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旅游人才激励、评定和保障机制,构建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