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合肥市委
近年来,虽经过全市共同努力,但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不容乐观,2013年全年雾霾日数异常多,年初年末十面“霾”伏。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合肥的长远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大气污染及雾霾治理力度。为此建议:
一是部门联动,持之以恒地抓好大气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各级环保、经信委、城管、交通等部门要实行联合行动,采取措施,切实抓好以“一尘两气三厂”(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气,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活动,对污染源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探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域协同,形成联防联控模式,逐步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
二是强化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禁止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强化对重点区域、行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大气污染执法监管。敢于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对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未开展规划环评的园区入区项目不予审批。建立排污单位环境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对造成重大污染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议关闭搬迁一批污染大户,如马钢(合肥)公司、安徽锦邦化工有限公司等。
三是坚持严控污染源与鼓励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空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扬尘是重要的污染源。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淘汰“黄标车”;抓好汽车“尾气”治理;禁止秸秆焚烧;严格执行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控制扬尘污染,坚持运输车辆出工地前 “洗澡”,施工工地、拆迁工地以及道路洒水制度,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行为进行惩罚;全面推进“气化合肥”,切实改变目前我市能源消耗结构;
加快落实防治大气污染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不断降低治理成本。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一批大气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出台奖补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园区引入和发展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四是坚持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制度与污染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并重。抓紧修订完善《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使得空气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快制定出台实施《合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做好大气污染应急防治工作。
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于因决策失误、未完成治理任务及整治过程中失职的部门及责任人,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
五是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 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全民参与行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开展减少排放人人有责活动,让人们了解污染治理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既要通过企业的自律治污行动,强调企业要守法自律,依法治污、达标排污,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和环保管理,挖掘减排潜力。也要让公众形成自觉的减污行动,倡导公众“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减少污染排放。 积极开展社会监督的防污行动,强调社会监督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公开,明确公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鼓励媒体监督,发挥媒体作用。
六是强化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建设空间布局,畅通城市风道。合肥地处江淮之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季风明显,四季比较分明,夏秋东南季风,冬春西北风较多。过去的合肥城市规划中,合肥的东南方向作为城市通风口,一般不建设高层建筑物。近年来,随着合肥滨湖大城市的加快发展,城区人口不断增加,高层办公及住宅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气的流动。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要强化环保理念,要把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合肥的气候规律和自然条件,进一步优化我市中心城区建设空间布局,畅通城市风道,让城市空气流动起来,让城市更加清新亮丽。
(本提案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阅批提案)